桃   花   源   

 Peach Blossom Shangri-La 

 大家盡一點力來創造一個人間樂園 ∞ Let's all help to create a Shangri-La 

 

"摩尼教(英語:Manichaeism)又稱作牟尼教、明教,為西元三世紀中葉波斯先知摩尼所創立。這是一種將祆教(瑣羅亞斯德教)與基督教、佛教混合而成的哲學體系,屬於典型的波斯體系諾斯底二元論。摩尼教吸收了瑣羅亞斯德教的善惡二元論思想、基督教的耶穌崇拜、佛教的輪迴觀念、馬吉安主義對於舊約的否定、猶太教的天使概念,以及諾斯底主義的「靈知」思想,創造了二宗三際論體系。摩尼教徒將自己的宗教比喻為博大無垠的「世界之海」,而此前的各大宗教教派只是一條條的河流,最後它們都將匯入海中。

摩尼教認為,在太初時,存在着兩種互相對立的世界,即光明世界與黑暗世界。初際時,光明與黑暗對峙,互不侵犯。中際時,黑暗侵入光明,二者發生大戰,人類世界因此產生。後際時,恢復到初際時相互對立的狀態,但黑暗已被永遠囚禁。物質是黑暗的產物,精神則是光明的產物,因此摩尼教否定物質世界,希望利用虔誠的信仰和嚴格的戒律獲得靈知,回歸光明世界。有學者認為摩尼教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真正宗教,更被譽為真正世界性完美宗教的唯一代表。

摩尼教在波斯本土受到瑣羅亞斯德教的迫害,教主摩尼被處決,聲勢下降。其後,駐錫於巴比倫的宗教中心又受到穆斯林的強力打擊,今日在波斯已經完全消失。歐洲的摩尼教因與基督教對耶穌基督的不同理解和對《舊約》的態度而被認定為異端,受到基督徒的猛攻,在10世紀後漸漸沒落。中亞地區的摩尼教勢力一度較為興盛,在魏晉南北朝傳入中國,與景教、祆教並稱為「三夷教」,並藉助回鶻勢力進行傳播,後來在會昌毀佛時遭到禁斷。宋代以後,成為體系的摩尼教組織基本消失,或者混入佛教,甚至連教主摩尼的塑像都被視為釋迦牟尼佛。唯一尚存的是本土化的摩尼教「明教」。"

 

(本網站 "Manichaeism" 頁有更多關於 "摩尼教" 的資料)

 

以下簡單介紹一些有關的古物:

(1)  "《摩尼教殘經》,亦作《摩尼教經》,是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發現於莫高窟藏經洞的唐朝摩尼教遺書,為摩尼教敦煌漢語三經之一。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編號BD00256。

1911年,羅振玉因不確定經文究竟屬於何種波斯宗教,故以《波斯教殘經》為名,將錄文刊佈在《國學叢刊》第二冊上。同年,法國漢學家沙畹和伯希和將殘經翻譯為法文,並考定為摩尼教殘經。該寫本為卷軸裝,卷首殘缺,現存345行,約七千字,是目前唯一一卷收藏在中國的漢文摩尼教經典。其行文模仿佛經,內容以教主摩尼和使徒末阿達之間的問答,來闡釋摩尼教關於人類自身明暗二性並存的教義。"

  

 

(2)   "《夷數佛幀》是一幅繪製於南宋時期的絹畫掛軸,現藏日本甲州市棲雲寺,被日本人稱做「虚空蔵菩薩画像」或「キリスト聖像」(基督聖像)。經匈牙利亞洲宗教藝術史學家古樂慈考證,認為此畫就是出自中國東南沿海摩尼教會所崇拜的《夷數佛幀》。作為一種綜攝宗教,摩尼教吸收了瑣羅亞斯德教、基督教、佛教、諾斯替主義等的思想、學說、教義,並將各宗教的神靈都納入自己的「萬神殿」。「夷數」就是摩尼教對耶穌的音譯,他是摩尼教五佛中的第四位。"

 

 

(3)  "《冥王聖幀》,亦作《冥王聖圖》,是一幅元朝時期的絹布彩繪,可能出自寧波,現藏日本奈良市大和文華館。此畫在日本一直被當作描繪佛教六道輪迴的畫作而稱做「六道図」,直到近年經日本學者泉武夫、吉田豐、匈牙利學者古樂慈及奧地利學者喬琳黛·伊柏特(Jorinde Ebert)研究,認為實際上是摩尼教的作品。

這幅畫分作五層,首層描繪光明童女(又稱電光佛)造訪天宮,可分為三個場景:右邊表現天宮之主迎接童女的到來,中間是童女與天宮之主在宮殿裏交談,左邊是童女離開天宮。第二層表現兩位摩尼教選民在一尊神像(摩尼像)前佈道,坐於蓮臺上的摩尼像長髮披肩,身着摩尼教特有的紅邊白袍。第三層表現在傳統中國觀點中,四種好的出生(轉生),即士農工商。第四層描繪死後的靈魂在接受審判,在左上方可見光明童女駕雲而來,她將以聽判人身份干預審判。法國歷史學家魏義天將這個審判場景同北周粟特人史君墓出土石槨上刻畫的瑣羅亞斯德教之欽瓦特橋審判場面對比後,認為它們驚人地相似。匈牙利宗教史學家兼摩尼教學者康高寶將該場景和在新疆高昌出土的「摩尼教抄本殘頁 MIK III 4959」背面插圖所描繪的審判場景對比後,發現二者雖因文化差異之故使得圖像風格大相逕庭,但卻都描繪了同一個主題——兩名赤身裸體的男子在一名判官面前接受審判。最下層描繪了四種地獄場景,從左至右分別是一個被箭射穿的人懸掛在紅色木架上,一個倒掛在紅色木架上的人正被魔鬼肢解,一個人在接受火輪輾壓的酷刑,最後是幾個魔鬼(或惡鬼)在等待下一個囚犯(折磨對象)。"

 

 

(4)  "草庵,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羅山鎮,是中國僅存的唯一一座摩尼教寺廟遺址

武周延載元年(694年),摩尼教僧人拂多誕抵達長安,開始在中原地區傳教。會昌年間,唐武宗滅佛,摩尼教受到波及,摩尼教呼祿法師因此逃至福建一帶,經福清、福州到泉州傳教,並最終去世與泉州清源山下。

草庵的建造時間起初存在宋代和元代兩種不同的說法,考古人員於1979年在草庵發掘出一批寫有「明教會」的宋代瓷碗殘片,最終確定草庵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因其最初建造時結草為庵,故得名「草庵」。元朝時,草庵被改為石構建築。至元五年(1339年),信士陳真澤等人雕鑿了庵內的摩尼光佛石造像。由於摩尼教俗稱明教,明太祖嫌其教名上逼國號而禁止。明末清初時,草庵因處於清軍和明鄭的交戰區域而被嚴重毀壞。此後清朝延續明代律法繼續禁止摩尼教活動,草庵的宗教活動逐漸佛化,草庵內的摩尼佛像一度被當做釋迦牟尼像供奉,寺內僧人曾為此將佛像上的兩縷鬍子鑿壞。1923年,佛教僧人瑞意和廣空法師等人出資修復了草庵的摩尼光佛殿堂。1932年,意空樓在殿堂東側建成。20世紀50年代時,草庵再次被發現。1991年在泉州舉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國際學術討論會」上,草庵被最終確認為一座摩尼教寺廟,其內的摩尼佛造像也是全世界世界上唯一一尊摩尼石雕佛像。"

 

草庵寺

 

 

 光明佛像

              (以上來自維基百科) 

 

經文一卷:

 摩尼光佛教法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