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祆」,拼音:xiān,注音:ㄒㄧㄢ,粵拼:hin1,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個漢字。
祆教(波斯語:زرتشتیگری;英語:Zoroastrianism),音譯為瑣羅亞斯德教,是伊斯蘭教誕生之前中東和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因信徒在火前禱告而又得名為拜火教,在中文又稱為火祆教或白頭教。
瑣羅亞斯德教的思想屬西方理論定義下的二元論,有學者認為它對猶太教以及後來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影響深遠。瑣羅亞斯德教的神「密特拉」也進入到羅馬帝國以及印度的佛教等宗教之中,現今西方聖誕節即為密特拉節。目前此教在伊朗偏僻山區和印度孟買一帶的帕西人(又譯作巴斯人)中仍有很大的影響力。
此教的創始人是瑣羅亞斯德,出身於米底王國的一個貴族騎士家庭,20歲時棄家隱居,30歲時聲稱受到神啟,破斥當時的多神教,宣說火祆教,但受到當時的多神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歲時,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宰相娶他女兒為妻,將他引見國王,瑣羅亞斯德教才在波斯迅速傳播,77歲時他在一次戰爭中,在神廟中被殺身亡。另有說法瑣羅亞斯德的生存年代要更早,瑣羅亞斯德教也非他首創,有源自更遠古的繼承。"
(維基百科摘抄)
(本網站 "zoroastrianism", "avesta", "zoroaster" 等頁有更多關於 "祆教" 的資料 )
以下簡單介紹一些有關的古物:
虞弘墓誌拓片 虞弘是南北朝時從柔然國來的一位祆教信徒
史君墓墓誌銘漢文 史君是史國人, 妻康氏是康居國人, 在北周朝合葬在首都長安
史君墓外牆一角 牆上刻上了祆教的半人鳥像
祆教骨庫 骨庫刻上拜火儀式 (骨庫存放在烏茲別克斯坦國的撒馬爾罕市; 唐朝玄奘法師曾經到過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