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
宋應星原本是一介考生,五試不第,後感於「士子埋首四書五經,飽食終日卻不知糧米如何而來;身着絲衣,卻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遂不再應試。曾經旅遊大江南北,行跡遍及江西、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新疆等地,實地考察,注重實學,從東北捕貂到南海採珠、和闐採玉。宋應星在任分宜縣教諭期間,將他平時所調查研究的農業和手工業方面的技術整理成書,在崇禎十年,由其朋友涂紹煃資助出版。
清朝初期,福建書商楊素卿為了使第二版的《天工開物》能夠在清代發行,故將書中「崇禎」、「國朝」、「我朝」等字樣刪去,作了適當改版後便在清初將書行銷各地。
在清代官修頒行到全國各省的百科全書《古今圖書集成》中的《考工》、《食貨》等典中大量轉引《天工開物》各章的內容和插圖(插圖由內府畫師重繪),乾隆初年大學士張廷玉奉敕編寫大型農書《授時通考》多次引用《天工開物》,《天工開物》亦成為向國外出口的書籍之一 。
乾隆前期天工開物還在南北各地流通,後來由於在修《四庫全書》時發現《天工開物》中有「北虜」等反清字樣而一度被列為禁書,且沒有被收入四庫全書之中。雖然在《古今圖書集成》以及《授時通考》中仍然可以看到《天工開物》的幾乎全部內容,但較難見到單行本。乾隆晚期後由於有逐漸解禁的趨勢,公開引用《天工開物》的清朝學者也逐漸增多,當中有著有《濱南礦廠圖略》和《植物名實圖考》的吳其濬、被指是第一個用科學眼光看《天工開物》並且幾乎把及其他有關科技書主要內容都遂條摘出,再分類歸入各部,並寫出按語、補充說明及注釋的學貫中西的劉嶽雲、主編《雲南通志·礦政》篇的岑毓英以及著有《中國化學史》的化學史家李喬蘋等。
近三百年來《天工開物》在中國及國外也產生積極良好的影響,引起日本、朝鮮以及歐洲學者的廣泛重視並且得到不少高度評價[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被法國漢學家儒蓮稱為「技術百科全書」。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對農業方面的豐富經驗進行了總結,全面反映了工藝技術的成就。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
(維基百科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