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以春秋時期思想家孔子言行為主的言論彙編,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論語》的「論」讀音為(ㄌㄨㄣˊ)」,為論輯、編纂的意思,「語」是話語、言辭的意思,如《國語》、《新語》之類,合起來指言論的匯編。《漢書·藝文志》稱:「《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涉及多方面內容,當中包括儒家治國理念、人倫關係、個人道德規範、先秦時期的社會面貌,乃至孔子及其弟子的經歷等。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它被尊為「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使《論語》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間,科舉開始以「四書」開科取士。此後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務運動,廢除科舉之前,《論語》一直是學子士人的金科玉律。"
(維基百科摘抄)
"何晏(196年-249年),字平叔,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孫,曹操的婿養子,三國時期玄學家,魏晉玄學貴無派創始人,與王弼並稱「王何」,玄學代表人物之一,在高平陵之變與曹爽等同被司馬氏誅殺,卒於正始十年(249年)。何晏以俊美著稱,有何郎粉、傅粉何郎之語,代指美男子。
何晏少時天資聰慧,博覽群書,勤奮好學,於魏宮中長大,自小便在曹操身邊。《何晏別傳》載「何晏小時養魏宮,七八歲便慧心大悟,眾無愚智莫不貴異之。曹操讀兵書,有所未解,試以問晏。晏分散所疑,無不冰釋。」曹操識其才學。
《世說新語》還記載有何晏「劃地為廬」的故事,何晏七歲之時非常聰慧,何晏從小便在宮中長大,曹操想要收其為子。知道之後,何晏就地劃了一個方塊當中,並且自己站在方形區域當中不出。有人問他「這是甚麼道理?」他回答說「這是何氏之廬」。曹操聽說後,便將何晏遣還。「劃地為廬」「何氏之廬」的舉動表明何晏少時雖在曹氏家族長大,但仍心念本家,與曹氏保持一定的距離。
何晏少時即以才秀知名,好老莊,是魏晉玄學貴無派創始人,與王弼並稱「王何」,魏晉玄學家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張儒道合同,引老子以釋儒家。他在《道論》中說:「有之為有,恃『無』以生;事而為事,由無以成。」「無」是他對《老子》和《論語》中「道」的理解。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有所有」,而「道」則是「無所有」,是「不可體」的,所以無語、無名、無形、無聲是「道之全」。"
"皇侃一作皇儡。南朝梁吳郡(治今江蘇蘇州)人。
青州刺史皇象九世孫。少好學,師從會稽賀湯,精儒學,尤精於《三禮》、《孝經》、《論語》。曾任國子助教,聽者數百人、員外散騎侍郎。
皇侃採集江熙所集的蔡謨、袁弘、孫綽、范寧等十三家學說,撰成《論語義疏》十卷。敦煌本《論語皇侃疏》為唐抄本,是現存最早的論語疏。另撰有《禮記義疏》、《禮記講疏》、《孝經義疏》等,均佚。"
(維基百科摘抄)